索引号 | 53040020251617719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8-18 |
永不褪色的勋章——峨山彝族老红军普国泰的革命故事
1936年,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云南,一名26岁的年轻人怀着“打倒反动派、翻身求解放”的朴素信念,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此后,他相继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戎马一生,屡立战功。他就是从玉溪峨山走出的彝族老红军——普国泰。
出身贫寒,投身革命洪流
1910年,普国泰出生在峨山县甸中镇西就村一个贫苦的彝族农民家庭,在地主剥削与苛捐杂税的压迫下,自幼饱尝饥寒。为了谋生,13岁的普国泰跟随大哥奔赴昆明,以做石活勉强糊口。
1934年10月,为保存红军有生力量和突破敌人包围,中央红军暂时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1936年3月,红二方面军转战云南,准备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这支纪律严明、为贫苦大众谋解放、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革命队伍深深吸引了年轻的普国泰。他毅然加入红军,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普国泰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冲锋在前,与战友们一起跨越雪山草地,亲历长征的艰险,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饥饿、寒冷和敌人的围追堵截,用双脚丈量革命道路的艰辛。
冀中血战,弹片铸就荣誉勋章
在革命斗争的历练中,普国泰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指战员。1937年10月,普国泰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参加革命。
1941年至1942年,敌后抗战进入艰难阶段。日军在抗日根据地疯狂发动“扫荡”和“清乡”,推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国民党顽固势力又不断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到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的人数从原来的50万人减少到约40万人,一些抗日民主政权被摧毁,根据地面积也因此缩小。普国泰所在的部队转战冀中平原,在这片被日本侵略者称为“治安区”的土地上,与日军展开殊死斗争。
在一次伏击日军运输队的战斗中,普国泰率领连队突袭,战斗异常激烈,日军凭借火力优势疯狂反扑。冲锋号响起时,普国泰高喊“跟我上”,带头冲向日军阵地。突然,一颗炮弹在他身旁爆炸,弹片如雨点般袭来,一块巴掌大的弹片直接嵌入他的背部,血流不止,普国泰强撑着身体,紧握步枪,咬牙坚持指挥战斗,直到击退日军进攻。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才发现普国泰的军装早已被鲜血浸透。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普国泰保住了生命,但因医疗条件有限,有一块弹片无法取出,这块残留的弹片成了普国泰身体里永恒的“抗战印记”。战后,战友们问他为何如此拼命,普国泰淡然一笑说:“鬼子打到家门口了,咱不拼命,谁拼命?”
伤愈后,普国泰继续投身抗战。他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带领连队破坏日军交通线、摧毁日军碉堡,成为冀中军民口中的“铁血连长”。
转战南北,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矗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光荣的历史丰碑。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期待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然而国民党统治集团却置广大人民的要求于不顾,企图窃取胜利果实,建立独裁统治。中国革命由此进入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从解放区保卫战到战略大决战,普国泰随部队转战南北。1949年,普国泰所在部队接到南下命令,他当即随军南下,来到江西抚州地区参加剿匪斗争。1949年以前,抚州地区匪患猖獗,许多土匪头子集“官、绅、匪”为一体,境内大小公开活动的土匪恶霸约有50股4000余人,最大的匪帮600余人,分散在抚州和闽赣交界区域活动。抵达抚州后,普国泰很快投入当地剿匪队伍,参与剿匪斗争。一次剿匪行动中,普国泰乔装成农民潜入土匪窝点,摸清土匪内部情况后,里应外合顺利铲除为害一方的匪帮。抚州群众敲锣打鼓送来锦旗向他表示感谢,普国泰却摆摆手说:“这是共产党的功劳,咱们的队伍都是为了老百姓!”
1950年后,普国泰留任金溪县公安大队大队长,后在抚州军分区任科室副科长。
奋斗到底,彰显革命本色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祖国人民重托,跨过鸭绿江,秘密进入朝鲜战场,开始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普国泰赴朝参战,以“人在阵地在”的决心捍卫国家尊严。这一年,志愿军先后发动夏季反击战役第一、第二阶段作战,有力地促成朝鲜停战谈判。1954年9月起,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回国。
普国泰常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革命奋斗到底。”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干的。从朝鲜战场回国后,普国泰继续留在江西,在担任赣南行政专区民警支队支队长期间,带领支队民警全力维护地方社会治安稳定,以担当尽责守护万家灯火,用实际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普国泰晚年离休时,组织上认定他享受副师级待遇,后又享受正师级待遇。
1988年,中央军委授予普国泰“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以表彰他为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所作出的贡献。同年12月26日,普国泰因病在江西南城逝世,享年78岁。他的遗体火化后,家人在骨灰中发现了那块伴随他46年的弹片。这块弹片如今被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抗战历史的无声见证。
老红军普国泰的一生,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缩影。他们以个体的奋斗融入时代洪流,在党史丰碑上刻下了属于普通战士的庄严一笔。站在当代回望历史,我们不仅要铭记革命先烈的牺牲奉献,更需深刻认识到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仍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基石。这种精神力量正转化为当代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攻坚克难的动力,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始终坚守初心使命,为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贡献力量。
(峨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巴雄应执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