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51599169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4-28 |
“黄金叶”喝上“解渴水”——青龙镇马鹿塘村破解山地烤烟生产难题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邢定生
“一瓢水半瓢汗”的种植之苦要翻篇了。一项以工代赈的惠农工程,让马鹿塘村山区农民看到了解决靠天吃饭问题的希望。
管网蜿蜒 终结浇水难
4月18日,火辣辣的太阳给刚刚完成移栽的烟苗镀上一层炫目的光芒,华宁县青龙镇马鹿塘村委会马鹿塘村民小组村民蒋兴华拖着长长的软管,打开水龙头,汩汩清流瞬间浸润苗塘,让一株株幼苗喝足了泉水。
蒋兴华身后,120多米外的山坡上,铺设着防漏膜的蓄水池波光粼粼,池边排列的一根根输水管,为干旱的山地烟输送出了救命的定根水。烤烟移栽后,即便老天迟迟不降雨,2680亩烤烟也能及时喝上“解渴水”。
前些天,汩汩的清流,顺着新铺设的PE管道灌满了地里的一个个蓄水池,为即将到来的烤烟移栽做好了准备。
蒋兴华今年58岁,这些年来,从十多公里外的小坝塘拉水来栽烟是他的一段痛苦记忆。
过去,马鹿塘许多山地都是靠天吃饭。天不下雨,地便会一直闲着。烤烟种植兴起后,因为收入有保障,所以当地村民肯下成本,舍得从十几公里外拉水来栽烟。然而,高昂的用水成本不仅压缩了种植户的利润空间,还增加了烟农的劳动强度。
“拉水栽烟,每立方米水成本就合30多块钱,浇一次,一亩烟地就要花费五六百元。”蒋兴华告诉记者,即便水拉到了地头,浇水的过程也十分累人。路边的山地还好,可以拉着水管浇,但多数山地却远离公路,得用扁担挑着两桶水,一瓢一瓢地浇,真是“一瓢水半瓢汗”。
这个春天,通过市发展改革委争取,总投资410万元的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计划投资项目在这里落地,正在改写马鹿塘村1669名村民“靠天吃饭”的历史。
建的是工程 富的是乡亲
马鹿塘村委会辖10个村民小组,散落在海拔1450米至2130米的陡峭山岭之间,苗族、彝族占总人口的35%。依托当地立体气候,马鹿塘村发展烤烟、三七、柑橘等特色种植,其中烤烟成了村民增收的“黄金叶”。2024年,全村烤烟种植面积2593亩,烤烟交售金额达1120万元,单户最高收入突破40万元,户均收入9.6万元。然而,山区灌溉条件薄弱、旱情频发等问题,始终制约着烤烟产业的发展。
3月12日,马鹿塘村委会以工代赈项目正式启动。项目的核心是引水,围绕构建“输水—蓄水—节水”体系,新建PE输水管道6.7万米,覆盖7个村民小组;建设50立方米至100立方米蓄水池5座,配套建设178米高扬程泵站,安装智能水表282个,实现“精准滴灌”;同步修建300米产业道路,打通农业运输“最后一公里”。项目采取分片推进模式,重点攻坚西那冲、小竹山等片区,管网建设率先完成,今年烤烟移栽烟农率先受惠,其他配套工程预计年底全部完成。
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山地烟灌溉的难题,也为当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水到渠成产业兴
“工程既解旱情之忧,更拓增收之路。”马鹿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国华介绍,烤烟种植户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以前“水在山腰流,人在山头愁”的困境成为历史。
有了项目的帮助,烤烟生产基本摆脱了干旱的制约。今年,马鹿塘村委会烤烟计划种植面积2680亩,烤烟总收入预计突破1500万元。另外,山地灌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不仅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更通过“水利+产业”双轮驱动,激活内生发展动力,为柑橘以及重楼、三七等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据张国华介绍,按照项目实施要求,每个使用端都安装了水表,农户每用一立方米水,收取3元的费用,通过推行有偿使用,实现以水养水,既确保工程可持续利用,又能够稳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相关阅读:
- 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安全生产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点建设工程项目成交公告 2025-04-25
- 红云制药生产忙 2025-04-25
- 区纪委监委加强监督推动解决群众行路难题 2025-04-25
- 九溪镇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2025-04-24
- 九溪镇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2025-04-24
- 省心又省力 无人机赋能烤烟高效生产 2025-04-24
- 小街村:移风易俗推动文明乡村建设 2025-04-24
- 四街镇六街村:生态宜居与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2025-04-24